×
中国表面工程

他一生之中如此跌宕起伏的经历,编剧都写不出

公元1799年,按照年号来说是嘉庆三年,但是我们更愿意称它为乾隆六十三年,因为这个时候大清帝国的权力还牢牢把握在太上皇乾隆的手中。
这一年的正月初三,北京城还沉浸在过年的喜庆之中,许多人正享受着康乾盛世所带来的所谓歌舞升平。谁也未曾想到,从除夕之夜开始响彻云霄的爆竹声,竟成为替乾隆送行的前奏。
这天傍晚,等候清廷接见并给予赏赐的朝鲜、暹罗等国的使臣,等来的是用来制作丧服的白布,这一切都暗示着这位虚岁八十九岁的太上皇已经龙驭宾天了。

乾隆留给的他儿子嘉庆和整个大清国民的遗产有两个,一个是早已经严重腐化的官僚体系,另一个是声势浩荡的民间反抗势力——白莲教。
白莲教起源于元朝末年,本是民间兴起的一种社团,虽然信仰佛教,但却为佛教其他宗派所不容。可是白莲教借助弥勒佛降世临凡拯救世人于水火之中的说法,用来拉拢盘桓于苦难之中的底层百姓却是起到了良好的效果。
在明灭元的过程中,白莲教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但是朱元璋取得政权之后,开始对白莲教赶尽杀绝。尽管明代禁止民间信奉白莲教,可是白莲教一直在民间秘密活动,朝廷中时不时传来白莲教造反的消息,终于未成气候。

明清鼎革之后,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,白莲教突然失去了消息,直到乾隆三十九年,白莲教冒了出来,谁知道这一次冒头,几乎动摇了清朝的根基。
老年人喜欢清静,皇帝不是圣人,自然也不能例外。乾隆越是到了晚年,越是不喜欢听到国家出现动乱的消息,而那些阿谀奉承臣,投其所好,将所有关于白莲教的消息一律封锁,进程给皇帝都是歌功颂德的奏章。
可是想要瞒住一件事太难了,在乾隆八十岁的时候,他听传闻说白莲教已经聚众闹事多年,经过核查之后,发现事情确实如此。乾隆龙颜大怒,并下令对这帮匪徒赶尽杀绝。
这个命令一下,乐坏了他手下的那些官员,这些官员贪污腐化不说,在征剿白莲教过程中屠杀无辜百姓冒功,一面是银子越拨越多,一面是匪徒越剿越多。就在乾隆死前的三年里,剿匪的开销总共达到七千多万两白银。

这是个什么概念?大约是大清政府一年的收入。
下面官员忙活着剿匪,朝廷内也没有闲着,1798年,嘉庆在乾隆的授意下,给翰林和詹士的考试中出了一篇名为《征邪教疏》的考题。
结果当然不会有什么建设性建议,不过是称颂太上皇和皇帝的文功武德。
唯有一份卷子,在称颂功德的幌子下,说了一些可以平定叛乱的理由。
卷子的作者深刻分析了白莲教能够声势浩荡的原因:
白莲教的大部分人都是平民,这些平民和那些没有参与造反的平民没有什么两样。而之所以有的人参与了造反,不是因为白莲教多么的具有煽动性,是因为他们就算不造反最后也会被官府逼死。
那些官员们借着打击邪教之名,横征暴敛,为满足一己私利,将平民逼成了盗匪。想要平定邪教的叛乱,首先要从惩罚官吏做起,贪污腐化的官吏革除之后,白莲教自然会不攻自破。
这种观点,不过是说出了当时所有官吏知道却不敢说出的话,这样的话,无疑会戳穿了太上皇一手缔造的太平盛世,同时也会断送官员自己的前程。
说完了这番实话之后,这名官员就离开了京师辞官回家。
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洪亮吉。

洪亮吉出生于常州,家境贫寒,父亲洪翘早逝,他的母亲为了供洪亮吉念书,只能靠针织来维持生计。做官之后的洪亮吉在回顾自己早年家庭境遇的时候,不无感慨的写道:“夜寒窗隙雨凄凄,长短灯檠焰欲迷,分半纺织分半读,与娘同听五更鸡。”
虽然刻苦读书,洪亮吉却是屡试不中,只要给人当幕僚,他先后在安徽学政朱筠、陕西巡抚毕沅等处谋生。
乾隆四十一年,洪亮吉闻母病重,急赶回家,尽管他心急如焚,也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,因悲伤过度,奔丧途中落水。此后每逢母亲忌日,洪亮吉在这一天绝食来怀念母亲,一直到他自己去世。

上一篇:心上有你(26)
下一篇:没有了